一、源远流长的漆艺
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的历史,在世间留下了无数的瑰宝,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。
我国很早就使用漆器,距今已有7千年历史,从新石器时代的朱漆木碗,漆绘陶器,发展至战国和汉代,漆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,应用范围十分广泛。
二、说《漆》
生漆是我国特产,俗称“国漆”,被誉为“国宝”,并以“涂料之王”驰名天下。我国生漆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5%以上。
“漆”“桼 ”两字通用,“桼”为象形文字,上从木,下从水,中间左右各一撇,表示插入树干之竹片,漆液如水由竹片导出,是漆树上分泌的树脂,古人有“百里千刀一两漆”,“滴漆入土千年不腐”之说,可见漆之珍贵。自1978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“髹漆碗”,使得传统漆艺被视为中国七千年文明史的唯一标志。
三、漆树的分布及现况
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,在我国,东经97°~126°,北纬19°~42°之间的广大区域都有生长,秦岭、大巴山、武当山、巫山、武陵山、大娄山、乌蒙山等山脉一带最为集中,是我国漆树的中心产区。
漆树源产于中国,主要分布在亚洲。特别是在南亚热带、北亚热带和南温带的温润地区.垂直分布在海拔200-3010米之间,以海拔600-220米范围内分布最多。水平分布大体在北纬25°-41°46′东经95°30′-125°25′之间。从树分布的群体度来看,北纬26°34′-34°29′,东经103°53′-112°10′之间的秦岭、大巴山、巫山、武陵山、大娄山和乌蒙山区,是中国漆树分布的中心区,资源约占全国84%。由于本区气候适宜,雨量充足,是漆树的适生区。
按行政区划主要分布在陕西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甘肃、河南、安徽等23个省,500多个县(市),拥有漆树约5亿多株。
生漆历来是我国传统出口产品之一,平均年产量2500吨左右,其次是越南、日本。目前,世界生漆产量有逐年下降的趋势。日本在德川最盛时漆产量曾达到2000吨,到1945年生漆产量只有10吨。后来日本政府采取各种保护政策,生漆产量略有上升,但也只有50吨左右,这是历史的借鉴。
四、漆的价值
漆树是一种多用途的经济林木,木材坚硬耐腐,用途广泛。漆树除割漆以外,其漆籽、漆叶都可以综合利用,经济价格很高。生漆的应用技术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发明,漆液经处理,饰涂在物体表面,在温、湿及其它环境因子的作用下,就会形成一层高聚膜,利用该特征可制作漆器制品。
五、生漆的药用价值
生漆药用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,远在1300年以前,唐《甄药性本草》即有干漆可“杀三虫,治女人经脉不通”的记载,宋《大明诸家本草》也论及干漆可治“传痨、除风”干漆性温,味辛,入肝、脾、胃三经。久服可轻身耐老、续筋骨、填髓脑、安五脏。中药工作者把干漆引入抗癌中成药,药理实验证明干漆促进了动物免疫功能的增强。漆树的各部位均可入药,治疗多种疾病。据文献记载,华佗所用“漆叶表粘散方”,服后可去三虫、利五脏、轻身益气,使人头不白,耳聪目明,并能持针治病。据近代科学实验漆脂对降胆固醇、防止冠心病、抑制肿瘤生长,抗菌消炎等方面均有良好疗效。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,生漆的应用领域亦必然随之发展!
六、生漆的用途及特点
生漆既有许多独特的优良性能,几千年来被广泛用衣、食、住、行的各种器物的髹涂,文具、兵器、礼器以及建筑物的涂装。生漆髹饰品具有突出的耐久性、保光性;防蛀、防霉、耐潮、耐高温、耐火烫、耐磨;无毒、无污染。生漆不但具有优异的装饰性能,而且还具备一系列优良的物理和耐化学品性能,能在多种苛刻的环境中使用,具有良好的绝缘性能,可作为电器设备的三防材料。生漆是一种天然的高分子复合材料,结构复杂,主要由漆酚、漆酶、漆多糖、漆糖蛋白和水分等组成,用现代生物技术,能提取各种活性物质,制造精细化工产品。生漆漆膜干燥后可在150℃的温度下长期使用,短时间的耐热温度可以达到250℃。生漆现已在国防军工、化学工业、石油工业、采矿工业和地下工程及纺织印染等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。
七 、漆线雕制作流程
漆线雕以天然植物大漆为主材,通过盘、缠、堆、绕、刻、镂等数十几道工艺表现技法制作而成。
基本制作流程:(1)设计造型;(2)做出底板或底胎;(3)勾画轮廓;( 4 )制作漆泥;(5)堆漆定型;(6)保养;(7)搓线(线可粗、可细,细则如发丝);(8)保养;(9)漆线装饰;(10)髹漆;(11)贴金;(12)色调修饰;(13)描漆。
因用材特殊,工序繁多,工艺的全过程均为手工制作,故生产周期较长,完成一件作品需耗时数月,甚至数载不等。漆线雕的包容性极广,在木胎、竹胎、皮胎、金属、玉石、陶器等底胎上均可制作;装饰性较强,能个性化服务,满足各界人士的审美需求。